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楼主: 落魄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想] 血汗白流,看看中国许许多多多的数不胜数的浪费现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11
发表于 2009-1-20 21:12: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09-1-20 21:20 编辑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那些社会性质的大的浪费是那些公司和有钱人才浪费的起的,反正是浪费他们自己的,让他们造去,贫民百姓们的东西都是辛辛苦苦工作用血汗换来的,不会那样去有意糟蹋的,而且也浪费不起,偶尔倒一点饭菜到垃圾桶里是为了给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鼠们一口饭吃,让他们不要去别人家里咬坏东西,扔一些旧衣物到垃圾堆里是为了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乞丐们身上送去一点温暖,丢一些纸到垃圾堆里是为了捐献一点钱财给那些生活贫困的捡垃圾的!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种无意浪费吧!

建筑业浪费触目惊心
2006年我国国民人均GDP是1200美元,但在经济发达国家少见的建筑业铺张浪费现象正在我国大张旗鼓地上演。据了解,我国建筑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建筑业习惯大手大脚
现在中国好像是一个大工地,各地建筑市场红红火火。有些地方,15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甚至成为住宅消费的主流,但大面积高档住宅的耗费比经济实用住房平均每平方米高出50%。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建筑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增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八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钢材消耗高出10%至25%,卫生洁具耗水高30%,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
  畸形建筑为何频现
  清华大学建筑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邓晓梅说,很多大型建筑由于盲目“求大、求新、求洋”,在一次性的高额投资之后,往往伴随着长期的高额运营维持费用。很多时候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搞全玻璃幕墙。近年兴建的海南省人大、政协办公楼受到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批评,主要就是这个大楼玻璃幕墙多,不通风,几乎一年四季要开空调,能源浪费很大。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指出,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正在北京及其他少数大城市兴建。他警示说,大型建筑工程还要以实用、经济、安全为前提,不能光是追新、求特,做“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
  建筑界不乏有识之士,那摆阔浪费、弊端丛生的建筑又是如何“过关斩将、崭露头角”的呢?在国内建筑方案的评审环节中,违反标书和建设规模,投资超限、甚至推翻评审结果搞二次评审等行为屡见不鲜,结果是“业主点菜,国家请客”。
  一些曾参与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的专家透露了评审中的一些潜规则:因为业主按百分比提取回扣,因而投资大、造价高的设计容易通过,这往往发生在由国家投资的项目,或由ZF官员操办、国家垄断企业主办的项目上;地方官员和业主把持决策权,专家意见只供参考或装点门面;招投标暗箱操作,不过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滑稽剧;选择外国建筑师的建筑方案,可借机出国考察等等。
  工程公开是治本上策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说,目前我们的建筑数量是全世界第一,上海、北京每年的建筑量差不多是整个欧洲每年的建筑量,这样的速度还要持续下去。而我们的增长方式是“摆阔浪费”
  的模式,长此以往,我们如何对得起今天的社会,如何对得起将来的子孙,如何对得起消费者?
  有关专家提出,重要公共工程所有设计方案的评审过程应该全部公开,所有的方案、评委名单、评审意见、投标过程,都在建筑专业杂志或网页上公布。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下,参评的人会更负责任,更加检点自己的行为,更加注重评审意见的水准和公正性。
  在问责方面,我国传统上习惯的“集体决策”并不利于问责制。一个大型公共工程参与者众多,各参与者在其中究竟负有什么样的责任,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授权,或通过合同程序予以明确。例如,商业建筑可按每平方米使用的能源量实行定额,不能超过。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复认为,对民用住宅,ZF要干预,可以采取经济方式,不是行政的方式。

铺张浪费 中国可能成最大建筑浪费国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批评一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沦为“巨型结构游戏”。
  “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上演。”跑遍了欧美20多个国家的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郑光复说。   2005年5月中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编写的《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一书,辑录了多名专家就目前我国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和反思。新一轮反思浪潮,主要集中在我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上。   
大型公共建筑成为能耗和资金的黑洞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4月底透露,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   据该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增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八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许多公共投资项目建成之日即亏损之时。”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邓晓梅博士认为,很多大型建筑由于盲目求大求新求洋,在一次性的高额投资之后,往往还伴随着长期的高额运营维持费用。   典型案例如重做方案的奥运文化体育中心。该建筑不仅最终核定造价达45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预算,而且为追求“极具震撼性的视觉效果”,对周边区域造成了光、热和声污染,在抗震,防火和交通设计上也存在严重缺陷。经多次优化无法完满解决,有关部门被迫花钱买断原设计,彻底重做方案。   这些成本得由纳税人负担,但普通纳税人却难有机会享用这些代价高昂的设施。因为造价高,要收回成本和维持运行,这些大型公共建筑在建成后的使用中往往需要高额票价的支撑。   
建筑“一百年不落后”的追求大多出自各级决策人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的建筑正在抛弃适用、经济等基本原则,追求“前所未有”的怪、奇的形式。中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正成为“巨型结构的游戏”。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建筑业处处长李德全认为,“巨型结构的游戏”之所以不断出现,有3个原因,一是搞基本建设的人都不是专家;二是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钓鱼工程’,立项报批时缩小规模造价,实施时再扩大面积;三是建筑工程普遍缺乏监督。   李德全认为,在西方国家,建筑的使用单位、建设单位、监管部门和决策部门各司其职;但在中国,往往是多角色合一,很难相互制约,这使得“在ZF投资的建设项目中,审批程序上的‘可行性研究’往往变成‘可批性研究’,时间精力花在公关审批领导身上。”李德全说。   另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建筑市场相比,我国非经营性建筑使用部门的前期可行性研究确定性还比较差。而且在招投标环节,“加大了成本、监管不到位、监管成本高而效果差,虚假招标规避招标比比皆是。”李德全说。   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则认为,“现在许多有争议的建筑设计,虽由建筑师绘制,但其设计要求来源于领导思想。什么‘新、奇、特’,什么‘一百年不落后’,这些提法大多出自各级领导之口。”   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境外设计师在回答媒体质询时说:“他们(指ZF决策者)喜欢这个方案,他们要这个方案”,反映的正是这个问题。   张锦秋提出,要制止建筑实践中的不良现象,必须从有权提要求、有资格决策的人做起。   
如何杜绝“业主点菜、国家请客”   
谁为巨型结构带来的建筑浪费负责?“如果是私营企业,很明确,由私营业主自己负责。但是对于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业主变为抽象化的国家,业主负责的机制如何落实?”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郑光复提出了一个目前在中国极为棘手的问题。“相对于私营企业投资的内部自我约束,公款投资必须加强外部约束来遏止浪费和贪污。目前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也正在对ZF投资工程进行相对集中、专业化管理的探索。”李德全说。   李德全告诉记者,这种专业化的管理具体可以有两种实现形式。   一是香港模式:即成立工务局,专门负责实施ZF投资工程,从事大量技术性工作。深圳已经模仿香港建立了类似机构,该机构负责绝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如公路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   二是代建制:即业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目前这种模式正在陕西、四川、宁波、厦门等省市进行试点。“对于虚假招投标的问题,制度设计本身也有问题。现在法定强制招投标的范围太大,而ZF管理的资源有限,导致招投标处干事的工作饱和。今后要缩小法定强制招投标项目的范围,扩大多元投资的主体。”李德全说。据悉,建设部准备出台新的建筑方针,此外,我国将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将为建筑设计中的节能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决策程序透明度、参与度不够,没人为建筑浪费埋单   
邓晓梅认为,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前中国大型公共工程建设程序仅仅从环节上讲还是相当完善的,其主要的欠缺在于:已有各环节中的“透明度”、“参与度”和“问责度”不够。   在国外的网站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查阅到各种档案资料,如:为批准某项公共工程的议会投票信息,为批准某项公共工程的发包合同,评标委员会的讨论记录等等。当这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时,就可以有效遏制拿公共利益去做违背原则的交易。   在“参与度”上,德、法、英、美等各国的城市规划决策程序中,通过公众意见调查、社区论坛、公众评议、公众审查、公众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保证了公众的参与。为了确保公众参与不流于形式,法律通常还规定,相关决策者对未予采纳的意见必须逐条给出未予采纳理由。而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在问责上,我国传统上习惯的“集体决策”并不利于实施问责制。一个大型公共工程参与者众多,各参与者在其中究竟负有什么样的责任,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授权,或通过合同程序予以明确。   在国外公共工程中,公共业主必须明确自己对预算的责任,设计方的酬金也与最终的实际工程造价挂钩,节约有奖,超支受罚;为了避免腐败,公共业主还可以通过与项目其他参与各方签署“廉洁协议”来规避相关风险。   此外,在责任的追究上,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核体系,派遣独立的项目审计人员,开展有效的项目后评价、实施离任审计、完善群众监督、保护和鼓励举报等,都是促进责任追究的有效机制。   
评论:建筑方案评审潜规则   
在国内建筑方案的评审环节中,违反标书和建设规模、投资超限、甚至推翻评审结果搞二次评审等行为屡见不鲜。一些经常参与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的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评审中的一些“潜规则”。   潜规则一:业主按百分比提取回扣,投资大、造价高的设计容易通过   按照国际通行的建筑设计方案招投标程序,公开招标都应提前公布标书和评定标准,竞标过程中不符合标准的设计方案为废标。   一个由国外设计师设计的著名公共建筑方案,投标时称全部面积为10.2万平方米(中方标书为12万平方米),土建投资为15亿元人民币。而后来的初步设计,全部面积已达22万平方米,土建投资为39亿元人民币,均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方案。   另一个建筑标书上要求一部分做超高层,一部分做小高层,造价控制在50亿元人民币,而由国际著名设计师做的方案全部是超高层,动工后预期造价高达80多亿元。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招标,因为不能以设计费作为评标主要依据,因此没有“标底”可言,只能称之为方案征集或设计竞赛。即使有一些投资的比较,也多是根据业主的总投资预算做一个示意性的概算,根本无法控制投资。投资大、造价高的建筑设计之所以容易获得通过,是因为高造价不仅可以使外国建筑师按比例获得更高的设计费,而且项目业主负责人按造价的百分比提成拿到的回扣也越高。   专家认为,这种造价越高越受欢迎的现象,往往发生在由国家投资的项目,和由ZF官员操办或国家垄断企业主办的项目上。   
潜规则二:地方官员和业主把持决策权,专家意见只供参考   
在专家组评审阶段,按国际惯例,专家组里应该有ZF官员、建筑师、工程师、历史学家、法律人士,还应有规划、艺术、环境方面的人士,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   但在国内,评审组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成员是本地官员或招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专家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决策权仍把持在地方官员和业主手中。   此外,评审组给评委们审读方案的时间不足,因此难作科学评审。甚至最近两三年,有些评标是专家一到驻地就开始总结性发言,没有时间仔细看方案,也不能在评审环节中畅所欲言。   在这种情况下,招投标往往只是为了保证评审程序按事先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成了一种虚假的形式。在评选方式上,各地目前大多数是采取专家评审出2~3个推荐方案,然后请主管领导或ZF“五大班子”最后选定。   
潜规则三:招投标缺乏“阳光评审”,暗箱操作多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重要的公共建筑工程,所有设计方案的评审过程都要全部公开,所有的方案、评委名单、评审意见、投标过程,都要在建筑专业杂志或专门网站上公布,一个大的工程项目甚至还要为此出专集。   但在我国,从招标、评审到中标结果都缺乏公示,缺乏“阳光评审”。这为暗箱操作、建筑腐败创造了机会。   另外,我们还缺少科学的投资审查机制,导致一些重点项目的造价要超出一般工程许多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同类工程。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缺少完整而系统的“使用后评价体系”。   
潜规则四:选择外国建筑师可借机出国考察   
在国内的建筑设计中,往往是外国建筑师受追捧,国内建筑师受“歧视”。   按国际惯例,建筑设计费大约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左右,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共同规定的比例为总投资额的2%,但实际上中方的设计单位往往只能拿到1%~2%,住宅项目更是连1%都不到,并且常常不兑现;而据悉,某大型公共建筑的外国设计师的费用达到了总造价的11%。   从设计周期上来看,国内设计师往往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拿出设计方案,违反了建筑设计的科学周期;而外国建筑师在承接项目时,往往能够得到较宽松的设计周期。   据一名业内专家介绍,即使不存在贪污,某些ZF业主也倾向于采用境外设计师的设计,最起码可以借此到国外考察,这在各地的建筑项目中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二十六日警告说,由于中国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市场”兴旺,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甚至作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开始盖起来了。
  中科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当日举行首届学部学术年会,吴良镛作首场报告时指出:“畸形建筑结构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请建筑史家和建筑经济学家来研究一下,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其错综复杂,既是全球化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的产物,也是建筑界思想混乱的产物,“是我们社会包括我们同行们“造神运动”的产物”。   吴良镛称,这些用中国人民的血汗浇注的摩天大厦在各地一座一座起来之后,随着建筑史短暂的一页翻过去,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今天生产力空前发展,建设量如此巨大,而建筑的规划决策、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又每每缺乏科学论证,土地一旦被占用、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一旦摊开,就难以逆转,对未来将会造成极大的被动。因此,中国在当前端正建筑的发展方向就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这位“两院”资深院士还担忧京沪高铁对廊坊人居环境的影响,他说,京沪高速铁路线穿越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将形成中国客货运输最为繁忙、增长潜力相当巨大的经济带,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然而,近来我了解到,京沪高铁在廊坊市区从东南到西北穿城而过,廊坊是京津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五十万人,发展潜力很大,京沪高铁穿城而过,则把这样一个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城市拦腰斩断,将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多的困难,对城市造成永久性的破坏,以后还要无休止的弥补”。   吴良镛表示,中国高铁刚刚起步,还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高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在探索之中,需要新的解决模式,不是选线越短越好,也不是成本越低越好,而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城市发展取得好的协调,廊坊就是这样一个需要探索的地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12
发表于 2009-1-20 21:26:21 |只看该作者

电视和报纸上屡屡谈论的老话题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09-2-2 04:05 编辑

建筑资源浪费惊人 环境压力过大

在城市里,我们已经习惯了密集的工地存在,习惯了生活中伴随着的此起彼伏的噪音和漫天的粉尘,习惯了缓慢的工程进度。我们梦想着这些住宅建成后的美好,却往往忽略了创造这种美好所付出的代价。

    有数据显示,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于建造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的能量。住宅产业巨大消耗背后所预示的,正是其节能潜力的巨大,尤其是面临能源短缺的今天,改变传统的住宅建筑方式显得更为紧迫——

    在工厂里“造房子”

    建筑工地的一笔能源账

    杭州江滨一处中型住宅小区的建筑工地,工程负责人杨师傅正在安排一堆建筑垃圾的清运工作。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建筑工地特有的粉尘,并向周围的街道散布开来,在高温的作用下让人窒息。

    “这已经算好的了,现在用的都是商品混凝土,粉尘少多了。”杨师傅已经不是第一次清运这些工地的垃圾了,因而显得经验十足,“不过到了工程后期,有些细致活还是需要四五千吨的袋装
水泥,到时候根本不敢吸气。”说这话的时候,杨师傅禁不住皱起了眉头,似乎已经感觉到了灰尘的存在。

    虽然三幢高楼的主体工程刚刚进行了三分之二,但之前运走的建筑垃圾不下六百吨,废弃的钢材、混凝土和木料是这些垃圾的“主力军”。杨师傅说,最终像这样建筑面积在六万平方米左右的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都将有上千吨。

    然而比起建筑垃圾,工地上的消耗更加惊人。水是最费的。据说在这个工地,每个月的用水量都在5000吨左右,这些水都来自于城市的生活用水。“虽然每吨水费近两块钱,但工地上用这点水是一个基本量。”

    用电量同样惊人。这个中型工地每月用电量就要4万千瓦时,只要大致算算你在杭州能看到的工地就可以发现,建筑工地总的用电量让杭州这个缺电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劳动的消耗量,似乎是这堆数据里最大的一项。从杭州市建设企业管理站了解到,目前在杭州的外来劳动力近200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就有近20万人,占到外来劳动力总数的10%。庞大的用工人数固然给多少民工兄弟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对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一种低效率占用。

    “不过,这也只是从施工单位得到的可以统计的数据,真正最终用于这些住宅上的消耗还远不止于此呢!”杨师傅抬手指指与工地一墙之隔新入住的小区,里面是一片轻脆的打凿声。可以看出,房子的主人们已开始各自的
装修大战,新建好的房子经过一阵敲打后,各种建筑材料又将重新进入这些楼房。这个城市,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的装修早已不足为奇,新一轮的资源消耗又将开始……

    载不动的能源消耗

    “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如果还是这样长久持续下去,将给中国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宠针对我国现有资源的紧缺现状提出了他的忧虑。

    记者目前掌握的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直观地理解王铁宠的这种担忧: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于建造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的能量;

    我国目前大部分建筑仍以实心砖为主要建筑墙体材料,全国各地为烧制实心
粘土砖每年毁损的良田超过70万亩,相当于每年有60多万人口失去了耕地;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
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了总污染量的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城市居民用水的32%都在住宅建设中消耗,我国住宅的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至3倍;

    ……

    而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为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中国住宅产业所造成的环境资源压力现状堪忧!

    “重复和落后的加工,是造成巨大消耗的两大原因。”对于中国住宅产业产生的消耗,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院院长吴为民一语道破其中的原因。

    吴为民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内建材的品种并不亚于国外,但建筑业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建筑材料基本以原材料的形式进行供应,致使原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仍需要大量的手工再加工作业,建筑材料的实际损耗相当巨大。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规格的原材料被一车车运进工地,“肢解”后形成一堆堆的建筑垃圾又被运出城市。据了解,与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相比,现场手工再加工建造方式,每平方米建筑用钢要高出10%至25%,每平方米水泥要多用80公斤。现场再加工过程所需的水电等各种城市资源被大量占用,给原本就拮据的城市用水、用电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除了造成材料和能源的浪费,施工现场手工再加工最重要的一个缺点,是工程质量往往会受到人为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建筑质量的标准化。”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吴为民在建筑质量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落后粗糙的手工建筑工艺,不仅使住宅入住后的使用年限大打折扣,而且也使建设周期加长。目前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建设周期约为12个月,而发达国家可缩短到3个月,甚至1个月。

    吴为民指出:“要实现建筑资源的节约化,保证建筑质量的标准,缩短建设周期,最终的途径是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建筑业,发展住宅产业化。”

中国可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站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高楼上极目四望,都会看见宏大叙事般的工地景象,急速的城市化和地产开发使人印象深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地”。现在,“大工地”的另一个特点同样使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宏大叙事般的浪费。  

    最近,在一次关于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的会议上,专家们说:中国建国以来建造的许多住宅远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拆除,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0年,目前中国每年拆除的老旧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这样的断语并非耸人听闻,只不过非常容易与“保护老城区”、“保护四合院”等声音一起被当作城市中的“弱势话语”。  

    所谓“浪费”有两重涵义,一是产业性的,一是规划性的。产业性浪费是指由于建筑方式、建筑材料和产业效率方面造成的浪费,中国推行住宅产业化多年仍无法使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效率提升到应有的水平,基于住宅建设的社会化大生产没有显示出类似“统一市场”的效率,考虑到“中国工地”的巨大规模,住宅产业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大得惊人。如果说产业性浪费是一种无奈的现实的话,那么规划性浪费则是一种由价值取向所导致的短视、急噪的现实。学者指出,现在对待老建筑的普遍做法“太随意、太残忍”,通常是一拆了之。人们往往将地产商视为破坏城市的罪魁祸首,他们拆除有价值的老建筑、营造出无特色的新楼,实际上,几乎所有因简单拆除造成的浪费都是在城市区域开发规划的“引导”下进行的,甚至拆除的速度都成为一种业绩指标。在“发展速度”决定一切规划导向之下,有价值的老建筑几乎没有机会自己找到继续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如果老建筑不能很有效率地把自己变得很能赚钱,那么就由规划和开发来很有效率地将这块地皮变得很能赚钱。这基本上与地产商的良知无关。  

    在地产开发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地产商将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厂房、老仓库拆除后,就绞尽脑汁地为新规划的楼盘找卖点,而且最好是城市文脉方面的卖点,但最合适的城市文脉(老厂房、老仓库)已不复存在,于是便在这块“飞地”上移植上虚假的迪斯尼乐园式的所谓“城市文脉”。地产商或许也知道老厂房、老仓库的历史价值,但给定的开发规划条件使其义无返顾的荡平一切,因为这样比较有效率。  

    一位搞建筑评论的学者在采访、考察北京前门大栅栏拆迁改造工程后得出的结论是:开发规划的“算帐方法”有问题。当从这块地上获取更多收益的述求占上风时,就来不及考虑保护文脉、建筑再生之类的事情;而如果把保护历史文脉作为前提,那么算帐方法马上就不一样了,但这需要时间和财政体系的支持。现实是,“我们等不及”。  

    “我们等不及”可以说是中国急行军式的城市发展的一大特点,极大的建筑浪费是这种发展速度的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发展就会有浪费,只不过我们的浪费太“浪费”了。  


城市竞相建豪华演出设施 警惕建筑浪费

城市需要文化建筑——   大城市建大剧院并不为过,警惕中小城市盲目攀比

  一位网友留言说:“东方艺术中心几乎每天一场演出,国际水准很高,利用率至少在国内很突出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还有一声叹息的:“‘东方’至少还有人在心疼、着急,很多地方的大剧院,国有资产闲置浪费亏损,没人心疼,更没人负责。”
  事实的确如此。“东方”启用一年半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无论是利用率还是影响力,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在国内“同行”中有口皆碑。
  “大剧院的特殊意义,使它在设计上求新求异,设施上追求先进,造价上偏高,这有一定合理性,应该理性对待。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城市,有必要拥有能与国际接轨的一两座大剧院。”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花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京沪很多专家的赞同。
  保利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李南认为,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建大剧院并不为过。文化建设首先应该从硬件建设开始。现在一些发达城市能够想到投资大剧院,而不是ZF大楼、宾馆和银行,这其实是好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刘斌说,前些年,我们的城市竞相上马大项目,可就是没有博物馆、大剧院,结果成了城市的缺憾。如今开始建大剧院,说明了人们的认识在进步。
  至于像一些设施利用率较低、耗费较高一类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不能单纯从现实利用去考虑。剧院是百年大计,设备必须齐全,这是为长远利益着想。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宏鸣对此深有体会:“尽管我们很难用得起管风琴,但有没有管风琴,大剧院的身价完全不同。”
  “但是,一些中小城市一味强调‘前瞻眼光’,不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考虑或少考虑建成后的效率与效益,这样的超前,应该修正或制止。”花建同时强调。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团长宁根福这两年率团到过不少大剧院,他发现,一些地方大剧院建设相互攀比之风盛行,一个比一个考究。这样的剧院往往浪费惊人。他曾在一个很华丽的剧院看到,由于长期无人使用,只好承包出去,乐池也因荒废不用而招致老鼠横行。
  是“必要的超前”还是“奢侈的浪费”——   要量力而行,警惕大剧院带来大浪费

  客观地说,判断一座大剧院建设究竟是“必要的超前”还是“奢侈的浪费”,是件极富争议、需要时间考量的事。国际上也没有绝对标准。
  但并非“无迹可循”。事实上,各地如火如荼竞建的大剧院正有豪华攀比之趋势,很多大剧院里的先进设备设施,已不是利用率低的问题,而是被严重大材小用甚至束之高阁,绝不是因合理“超前”造成的阶段性正常现象。
  决策浮躁、一哄而上,是这种情形的重要原因。
  某种程度上说,大城市的著名剧院,类似于机场、港口等枢纽,其布局与功能定位应有区域整体观念。
  大剧院“公共性”的辐射半径,不受行政区划所限。当《剧院魅影》、《猫》等世界名剧和柏林爱乐乐团这类世界顶级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时,观众中很多就来自长三角甚至国内其他城市。可惜,很多地方决策大剧院时,就像热衷于建机场一样,在意“拥有的自豪”,忽视了这些规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在这一带密集的城市群中,近年来春笋拔地般“长”出大量新型剧院,外型千姿百态,功能大同小异。无法拥有上海演艺市场的国际号召力,又缺乏自己的本土特色,这样的剧院,想靠市场化运作维持经营,难!
  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冯双白说,像大剧院这样的城市建设工程,一定要量力而行,进行细致的论证。他发现,有些城市根据游客的流量、文化市场的成熟程度、旅游和演艺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确定建什么样的剧院,使用率很高;但更多的地方不做调查和分析就拍板上马,有的纯粹是为艺术节而建,结果门可罗雀。特别是一些城市将大剧院完全当作一种形象工程,至于形象以后做些什么,就无人过问了。
  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说,“大剧院”建造不能抱有暴发户心理,好像别人有了我就必须有,而且还要超过别人。上个世纪70年代亚洲有些国家与欧美攀比,经济刚一腾飞就盲目建造许多剧院,导致后来演出场所的过剩,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记取。建大剧院千万不能造成大浪费。
  内容建设才是关键——   大剧院不是大房子,重“建”更要重“管”

豪华剧院的低利用率,还直接暴露出另一个问题:许多大剧院普遍重建不重管。   今天国内很多中小城市的大剧院,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了欧美一些著名剧院。但管理水平远远落后。ZF缺乏有效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操作经验,剧院匮乏优秀的剧场管理、演出经营人才,从而直接影响大剧院的经营和演出计划。
  人才到底有多缺?几年前,上海文广局一次调查表明,全市演出机构员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为1/3。被公认为全国演出市场最成熟的上海尚且如此,各地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就不难推测。
  余隆认为,内容建设才是大剧院建设的关键。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放在大剧院也很适用。没有优秀的艺术表演和专业化的经营,剧院实际是个空壳,纯粹成了一种形象标志!李南说,大剧院不是大房子,而是一个制作公司、一个营销团队、一个艺术生产单位。许多地方将剧院看成是城市内的房屋建设或者是建筑艺术,盖完就算大功告成,这个观念必须改变。
  客观地说,东方艺术中心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管理团队,在国内都居领先地位。然而,我们的管风琴演奏家太少,冰上芭蕾舞团没有,都影响了剧场某些设施的发挥。
  很多专业人士指出,我国大剧院建设起步较晚,管理运作经验不足,相应的演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培育还很落后,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在大剧院的管理上加快有益探索,力求与国际接轨。
  别让豪华剧院成风景
    对大剧院建设热,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其是非。大剧院该不该建?焦点似乎也不应放在它是否豪华、是否超前上,甚至也不在于ZF补贴了多少——扶助文化事业,本就是ZF的本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提供高品位文化产品,就只有豪华场馆一途。如果青少年没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阅读和聆听音乐,城市市民远未养成阅读和欣赏艺术的习惯,如果满足市民基本精神需求的音乐厅、图书馆等还十分短缺,却把财力都集中于豪华大剧院,这样的思路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也不是说,有了大剧院,就拥有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如果管理团队水平滞后、演艺机制不健全、市场培育不成熟,仅仅拥有大剧院,恐怕也只能成为一道寥落的建筑风景吧。

“短命建筑”浪费惊人 如何杜绝“三十而夭”?
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    这样的镜头因为司空见惯,如今很难成为大“新闻”了: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日前被爆破拆除,尽管其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但实际使用不过13年。     负责任的建筑专家们却心有担忧,“这是一个规划爆炸、建设飞速的年代,还是一个建筑‘短命症’流行的时代。”因为规划短视、设计缺陷、偷工减料,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50年罕见、30年普遍”,不及国标规定最低使用年限的60%。     多位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呼吁,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重新定义好建筑的标准。   

国内建筑“三十而夭”很普遍   

没有人可以漠视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异象”:一则楼宇“成功实施定向爆破”的消息背后,几乎都是一段建筑“短命”史。     譬如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满打满算也只有15年,离重要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需达100年的要求相差太远。还有极端的例子,重庆市一幢名叫隆盛大厦的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有6个月时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伟教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国内建筑“短命”已非个案,而是相当普遍。     相对于“短命”的高层建筑,民用住宅的寿命也短得可怜。至于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屡见不鲜。此外,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更加令人担忧。目前在役的混凝土桥梁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十分普遍。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与欧洲住宅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美国住宅平均使用年限也有44年相比,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不过三四十年。   

规划混乱、设计缺陷、偷工减料     

对此“短命建筑”现象,吴伟教授分析,大拆大建潮既与城市规模膨胀、人口大量迁移有关,也与一些非物质因素,譬如规划设计、建筑质量等影响所致有关。     他说,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规划爆炸的时代”,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而造成规划不合理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ZF主管部门本应立足现实,统筹兼顾历史和未来之需,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高拯指出,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时有发生。     设计缺陷使得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功能为代价。在利益驱使下,现在设计单位也越来越迁就开发商,即便有心为使用者着想,也会因开发商的反对、设计时间的限制作罢。最少50年的使用寿命理念对于设计机构而言已淡化,一些建筑怪胎在中国诞生也就不足为怪。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廷钰则认为,质量低劣是建筑“短命症”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告诉记者,房屋作为一件成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部门环环相扣才能完成。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以及人防、卫生等相关部门。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者敷衍了事,整个建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以黑龙江省为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省只有有限的几家设计和施工单位,那时的建筑无论在设计还是施工上,都符合当时的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入九十年代后,全省仅设计单位就有600多家,一度出现‘谁都能搞设计、谁都能搞施工’的混乱局面,从那时起建筑质量开始下降。经过整顿后有所好转。尽管如此,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方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及缺乏对建筑的后期保养和维修,同样会影响建筑寿命。比较典型的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势必缩短建筑使用寿命。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造项目的过程中采取“抽筋”的方式来减少建筑成本,已经是业内半公开的秘密。”     “监而不理”也是建筑短命的诱因。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本可通过监理避免,但房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监管不严现象,使得监理公司没有起好第三方监督作用。     “除了真正的质量问题,开发商编造的建筑质量理由值得关注”。张庭钰说,比如,开发商要开发一片小区,在其范围内有一座30年左右的建筑物还在使用,他会找借口“这个房子地基不牢、墙体开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然后向使用者和有关管理部门游说,挖空心思将旧建筑拆除取得土地开发权。在开发商眼中,旧建筑的拆迁补偿费用完全可以在日后加大层高和密度的新建筑中加倍“捞”回来。     

“短命建筑”浪费惊人     

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建筑“短命症”流行,不仅造成经济负担、资源浪费、环境压力,还会导致一些权属纠纷。举其要者,其害有三。     贻害之一:就其经济价值而言,“除旧布新”工程耗资巨大。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玉琴说,以某三星级大酒店为例,拆除前它的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19层高,在原址上兴建8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算算它的修建、管护、拆除和重建费用,总造价至少需要1.2亿元以上的人民币。     上海市长宁区住宅发展局高级经济师顾海波也算了一笔“建筑短命”浪费账: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99.58亿平方米,以平均每平方米建安造价1000元计算,如其使用寿命由平均30年增加为50年,则可节约6.67万亿元,可用来建造100万元一所的希望小学667万所。     贻害之二:大量尚处于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被拆除,还会造成资源耗费,并因产生大量粉尘和废弃物,增加环境负荷。     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陈肇元不无担忧地说:“‘短命建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今天建成的工程二三十年后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他直言,“短命建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与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尽管今天我国的建设规模还未达到高峰,可是烧制水泥用的优质矿料已感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在许多地方已十分紧张。一些地区开采砂石已经严重毁损河床、破坏植被,沿海地区如宁波、舟山等地因滥用海砂已给一些工程带来了重大隐患。面对今后每年将要消耗的大量混凝土,按照传统的取用方法恐怕将难以为继。因此,要尽快研究解决办法。”     贻害之三:现在商品房住宅的产权是70年,比其平均使用寿命周期要长40年,建筑“短命”所造成的“权证在、物业亡”的脱节现象,将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如何杜绝建筑“短命”现象     

究竟该如何避免新一波“短命建筑”的涌现?     来上海不下40次的法国建筑师、凡尔赛建筑学院院长尼古拉米之林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是重新定义建筑的一个机会,选材合理、经济、节能将成为一个好建筑必不可少的指标。”     他主张,其一,由于现代生活对适应性、可变性的需要,建筑还不应该是一个功能被规定得很死的空间,而是可以发展的。其二,城市应该在对经济效益的逻辑、理性思考之外,发展一种从生活的历史感、艺术感角度考虑问题的“感性的城市规划”。这是目前上海、中国面临的挑战。“比如黄浦江两岸沿着陆家嘴往南、往东方向,高楼的立面像一排排门板,阻挡了江上游客的视线。苏州河则在楼区的夹缝中几乎成为峡谷、地沟。这类现象以前在欧洲、法国也出现过,十年后人们就后悔了。”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推进建筑工业化,不失为治本之策。从事节能建材和住宅工业化研究的一位集团总裁说,推广工业化结构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提高建筑物的工厂预制程度,基本实现施工现场的作业组装装配,能确保建筑物寿命在“工厂预制”环节得到保证,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节约可观的能源和材料。他认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筑工业化的一般节材率可达20%左右、节水率达60%以上,“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准看齐,比照当前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的物耗水平,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教授吴伟认为,要避免规划的失误和建筑短命造成巨大浪费,规划应有一个通盘、长远的考虑,且须回归到ZF职责上来。法律应该明确规划必须坚持公开化、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从老百姓和ZF的共同角度出发来考量。如ZF应该通过税收引导、强制标准等手段,大力培育和扶持建筑制造业,推广节能长寿建材建筑。     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李文芳说,建筑“短命症”与ZF部门缺乏有效监管甚至不作为密切相关。借鉴以往经验,需要将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严格依靠法规进行管理的方式。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对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从一个建筑的规划阶段,就要求有关部门从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使其符合所在地域的整体发展需要。在建设施工阶段,要对施工企业采取全方位的制约机制,除了ZF部门的制约以外,还要有工程保险单位、银行、舆论、工会、法律等方面的有效约束。同时提高从事建筑单位的准入门槛,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同时,由ZF监督对建筑领域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除在建筑过程中加强监管以确保建筑质量外,更要在建成后搞好质量验收,并对后期维护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这样,才可能杜绝建筑‘短命’现象的发生。”


建筑能源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该如何解决?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最近透露,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建筑能源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该如何解决,请您关注这期的《时事对白》。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复老师,跑遍了欧美20多个国家,深入的考察了各国的建筑市场。当记者采访时,他不无忧虑的说,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的上演。
郑老师,现在中国好象是一个大工地,各地建筑市场红红火火,但是建设部的有关负责人同时也说,我们国家建筑的能耗是惊人的,建筑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的能源已经占到社会能耗的46.7%,说白了就是中国的建筑太浪费能源了,您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郑光复:目前中国的建筑业应该说世界同行中间最兴旺的,全世界建筑业的一个中心,不只是浪费能源。首先他是多方面浪费,现在中国的住宅,从南到北,正在流行玻璃越来越大,玻璃都落在地上了。而且玻璃窗大部分开不开的,就是固定在那的。玻璃已经流行到哪个地步呢?卫生间内墙、外墙都是玻璃的,这个叫做时尚。人住在里头非常的憋气,就只能开空调,这样能源能不浪费吗?另外我们的公共建筑,我们这些大酒店、大写字楼,现在时尚流行的就是玻璃幕墙,这些墙这些屋顶,怎么能够东暖夏凉,就是浪费能耗。这种状况在全世界里我们都非常的突出。很多地区有地震的话,那些玻璃就是“飞刀”满天的下“刀”啊!我们以前出现的不是地震就是工程的问题,玻璃幕墙的玻璃掉下来,把一对结婚的新夫妻杀掉了,飞了很多的玻璃刀下来。提倡玻璃幕墙,在建筑学界是德国人提出来的,但是他的提倡、他的主张在德国没有人买他的帐。20年德国提出来要建玻璃的房子,美国最积极来提倡搞玻璃幕墙的是什么呢?是美国的玻璃公司。
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建筑当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在新增加的建筑当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了八成,这样就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环境污染。清华大学建筑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邓晓梅分析说。
邓小梅:建材方面发展得很迅速,不像以前传统的建筑我们不能有很大的晋升,很容易得到房间的有自然采光通风。但现在我们可以做很大跨度、很大晋升的这种房子,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外立面或者效果,然后全玻璃幕墙等等,现在这种新的设计手法,这种结构上、技术上所允许的太多自由,如果设计师没有一个很好的思想,他没有去关注这种节能、这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一些观念,他设计理念当中不包括这些,可能就造成这个房子大量的玻璃幕墙,然后大量的热辐射进来,那么它的中央空调功系统就要高能耗,建筑本身就不会呼吸,再加上城市现在发展越来越快,那么热导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建筑向外辐射这种热能之后,就造成临近的建筑它不能靠自然的通风来保持适宜的建筑环境,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所有的建筑都必须要装空调。
现在不光我们的住宅走向了豪华化,好多我们的公共建筑也走向了大和豪华,您觉得这样的做法到底对是不对?
邓晓梅:我觉得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向,这个问题上出在我们技术上可选择的余地太大了、我们人的本事太大了,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面,没有装着可持续发展的这种观念,没有应该节能,建筑和自然环境能够有机协调,能够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资源的消耗等等,没有这些的观念时候,他就必然会变成这样的怪物—庞然大物,可能制造垃圾和消耗资源的庞大资源的庞大机器。
有很多的专家说,现在西方国家不可能重新出现建筑业铺张浪费的现象。在中国好象是可以大张旗鼓地重蹈西方国家建筑出现的的覆辙,那是不是我们在建筑领域或者说是审批手续当中存在一些问题。换句话讲,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现在目前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能耗太大呢?
邓晓梅:现在我们为什么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呢,一方面的确是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大家也很自豪,有很多急于表现就好象我们中国富起来了,打造什么城市名片啊,有很多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铺张浪费,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西方国家可以说是19世纪初这样一种环境下,就好象是工业革命刚刚胜利了,刚刚有这么一个本事去造摩天大楼这种落后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我想首先应该靠社会舆论他它扭转过来,其次我们社会不乏有识之士,有很多的专家,包括很多的受过很好教育的民众,到国外去也有很多很好经验的民众,他们都看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都抛弃了这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这些做法,那么他们的声音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国决策层采纳呢,我想这当中确实缺了一些环节,比如说我们的专家,任何一个项目立项的时候,要开一个论证会,这种事情往往是被操纵着,我要想请什么样的专家来咨询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知道他是反对我的项目还是同意我的项目的,那么反对的项目的人,他们的声音不会被听到,因为我不会邀请他,我请来得都是赞同这个项目的,我也不是说被邀请来的专家被收买了,而是本身公共工程当中有很多的价值判断的,复杂利益和多元化的,目标利益也是多元化的,总有赞成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那么反对的声音不让他发出来,不让社会听见,最后我们单向的只有赞成的声音,最后这些项目很顺利的就过关了,就让它建起来了,最后没有考虑这种反对的声音的合理性,没有吸收这些非常好的建议,最后实际上有很多都是非常后悔的,一些大的项目建成之后,在经济上实际上是不可行的,成了一个财政的无底洞,在能耗上他非常高的运营成本,最后实际上你的正常的经营合同,养不起建筑物本身的运营成本,经济上不能解决,只能靠政治上可以解决。同样成了财政的无底洞,不是光花钱可以解决的,消耗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那么实际上我们是牺牲了我们后代的利益来换取们今天暂时的满足,我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
你刚才讲的这些问题,其实除了决策层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区以外,是不是我们的建筑设计师本身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换句话讲,如果不是设计师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可能也不会提到决策层去决策它,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讲我们怎么样能让这种事情不重新出现,怎么样从制度上,从法律上,从各种方面,比如西方国家不再出现这些问题,是不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
邓晓梅:建筑师职业工作者,他应该负有一定的这种责任,但是我认为全部归结为建筑师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建筑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那么最后取胜的是那些能够取悦于业主的口味建筑师,我们有可能很多的有良知、有正义感,有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样很好的建筑师,但是它的作品不能被我们的业主的接受,他的贡献我们就看不到了,作为商业行为,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有一些建筑师会迎合业主的口味,业主的品位比较低,那么建筑师降低自己的口味去迎合他,这是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业主是不是真正能够代表公共利益来审批这些公共工程,这些项目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些公共工程他应该是什么?应该是纳税人的口味,在西方国家凡是涉及到花纳税人的钱的这样的事情,公共工程的信息要公开,要让它透明,我们要知道谁对某一个工程在负责任,整个决策过程当中,都必要的有一个公众参与的环节,你没有这个环节,这个项目就不能立项。
目前针对中国的现状,不可能做任何城市建一个公共设施都要经过所有的人的认可,鉴于目前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邓晓梅:、一个大型公共工程准备上马,ZF就有义务把这个信息披露出来,如果你对这个有兴趣,或者一些建议想法,你可以把这些信息向有关的部门,他就有责任收集公众的意见。集中公众的意见,接受的,不同意的,或者说觉得不值得采纳的,统统的公开,实际上他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这些决策者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
那么对民用住宅要如何管理呢? 郑光复:ZF要干预这种事情,可以采取经济方式,不是行政的方式,你能耗超过多少,我收你的能耗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13
发表于 2009-1-20 21:35: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09-1-20 21:48 编辑

离婚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浪费资源还消耗能源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2007年12月2日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离婚同样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原因是离婚后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效率降低,各项日常支出增加。

  家庭增多

  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消息,离婚通常导致配偶一方搬出原来的住所,成立一个新家,因此家庭数量增多,每个家庭人数有所减少。高离婚率导致家庭数量增多,也就增加了土地和生活资料的使用。
  研究人员对3283户美国家庭进行调查,发现从2001年到2005年,离婚后的家庭人均占有的房间数增长了61%,而维持婚姻状态的家庭仅增长了6%。
  对南非、巴西和希腊等国家的调查发现,如果离婚的家庭能结合成在婚家庭的家庭规模的话,就能减少740万户家庭。

  消耗增大

  “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导致能源消耗增大,”研究人员刘建国说,“因此离婚后家庭资源使用率比离婚前来的低。”
  随着家庭解体、家庭成员由原来生活在一起而现在独立生活,就将产生更多的废物污染,例如固态废物污染、液体废物以及温室气体之类的气体废物污染。这些废物污染会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像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多样性的减少。
  据报告提供的数字,2005年,美国离婚家庭的人均电和水消耗量比维持婚姻状态的家庭人均消耗量多56%,并且消耗资源总量也比未离婚时多出61%。
  如果离婚后家庭资源使用率和在婚家庭一样的话,美国将可以节约730亿度电和约23730亿升水和3800万间房间。研究报告也表明,美国家庭的离婚率已从1970年的5%上升为2000年的15%.
  但研究人员指出,并非只有离婚一个原因导致更多小规模的家庭形态的存在,其它因素,例如人们长时间保持单身,以及多代同堂的家庭数量的减少也是主要原因。

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自然资源 秸秆焚烧何时能了?
我们国家早已经明确禁止秸秆焚烧了,但是每到秋收季节,农民焚烧秸秆排放大量浓烟污染环境的现象却仍然存在。
  近日,记者在忻州市忻府区奇村镇目睹了非常壮观的一幕,数堆秸秆正熊熊燃烧,冒出了滚滚浓烟。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大部分的农民心里都十分清楚,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可能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记者发现,最近一段时间这种焚烧秸秆的现象在农村仍很普遍,而且每到傍晚这种现象就更加严重。
  其实,焚烧秸秆是一种既不科学又严重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秸秆里边蕴藏着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营养元素,如果放火焚烧这些营养物质就等于白白的浪费掉了。据了解,针对这种现象,从今年起忻州市将投入780万元引导当地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工程,逐步消灭这种烧秸秆的现象。


“清洁”中国要花多少钱

中国到底要为环境问题付出多大代价?人们对目前情况大概的估计是介于糟糕和恐怖之间。无论对中国还是外界而言,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量化都十分困难。目前,中国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发布了一份大陆生态环境的统计报告,这份最新报告试图量化中国巨大的环境问题。

    2006年9月初,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历时两年的研究报告,仔细分析了大陆世界级的工业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经济代价。这份研究报告估计,2004年中国的工业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达640亿美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     仅治理2004年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360亿美元,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史蒂芬·格林(音)说,中国在2004年仅支出了1/3的费用。而且这些数字还低估了真正的经济代价,例如,这项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土地、森林、水资源和渔业等资产的恶意利用以及大规模酸雨带来的生态代价。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指出,中国将需要一次性投入1350亿美元用于安装最新的污染控制科技来应对工业污染,从而起到真正的持久作用。这相当于中国经济总产值的7%。环境影响状况报告指出,这些计算出来的数字再一次证明:环境危机越来越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最新的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中,中国总共将投入1750亿美元用于治理环境污染。但鉴于目前的状况,中国届时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中国需要在能够使数百万人脱贫的繁荣和将引起生活水平退化的环境破坏之间进行权衡。当然,中国并不是第一个需要进行这种权衡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但中国需要在治理工业污染、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等方面做得更好。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曾预测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的污染程度到2020年将增加4倍。依据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估计,中国有20%的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地区。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中国70%的河流和湖泊正遭受污染之害。     如果能够控制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经济代价,中国将由此获益。但是,这需要有强硬的政治意志以及资金,以在源头上真正地遏制住污染问题。

我国地下水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相差10年到20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部主任殷跃平日前指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但从管理水平上讲,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然相差10年到20年。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前年花了2400亿

在2007年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介绍我国2006年的环保状况时表示,去年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共投入资金2402.8亿元,资金规模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15%。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全国范围内废气、废水等污染源的监测、处理设施。
    去年我国在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幅同比大幅回落。
     在大气污染防控与治理方面,去年我国共建成投运的燃煤电厂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是此前10年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的两倍多。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12%增至2006年的30%左右。污染处理设施的迅速增长使污染排放增长量递减。据统计,去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与2005年的增幅相比,分别回落了4.6个和11.6个百分点。
    去年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与上年相比,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了4.7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2.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去年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级人民ZF和华能等6家电力集团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共检查水源地7600多个,取缔和搬迁危及水源安全的污染源1400多个,解决了一批长期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此外,去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过每日1200万吨,全国城镇的污水处理率也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06年的57.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14
发表于 2009-1-20 21:38:51 |只看该作者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家庭节能环保倡议书
各住宅区的所有家庭:
至今,各种环保节能的的政策及措施都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文明生活发展趋势,然而我们对其真正深入了解认识了吗?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呢?是不是还是一副听的时候专心,过后说起开心,做的时候不用心呢?节能环保并不是我们多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去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开始做起。
作为每一个家庭,对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支柱。因此,我们更应该提高家庭的综合素质,切实了解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将每个家庭成员组织起来,牢牢抱成一团,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去认识,去改进,将节能环保的主题落到实处。
倡导节能环保,首先要减少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能源耗费在哪里?污染在哪里?针对主要问题,提高节能环保效率。那么家庭污染和社会污染到底哪一个更严重呢?
新近研究表明:社会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只占污染源的百分之四十一,现代家庭造成的污染却占百分之五十九。与社会相比,虽然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就污染的危害程度来说,家庭却相对严重一些,已经检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常见的也有十种以上,。有一组统计数据可进一步证实家庭污染的危害性:即一个家庭一天平均要制造一点八公斤垃圾,丢弃五个不可分解的塑料袋、二至三个一次性饭盒;一个家庭因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一天平均制造二百公斤废水;一个家庭每天平均使用二十克化学用品等。这些污染物和汇流成河的生活废水,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着我们的土地、河流和海洋。
据媒体报道,在一项针对2000多个家庭住户样本的室内污染状况调查中,结果显示:50%以上的家庭室内存在着污染,而“罪魁祸首”就是家用电器。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绝大多数还没有意识到家中的家电污染问题。目前家庭中常见由家电导致的污染包括细菌污染、辐射污染及噪声污染等,重则危害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看到这组数据不由得让我们惊讶,一直以来我们都要将污染的矛头指向工业生产,殊不知,其实最大的污染源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我们平时不注重环保节能的后果,最后危害最大的,依然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原本洁净清悠的地球村。
在能源浪费方面,家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多台电视机同时开;多个电脑同时用;电视没看时不切断电源,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几十上百瓦的白炽灯同时开好几个;声控灯感应器坏了,灯就没日没夜地亮着;饮水机24小时运作;有的电热户冬天用几个上千瓦的大电炉眼睛眨也不眨;打开水龙头哗哗一放就是好几分钟,等到热水出来了,才慢悠悠地洗漱……
点点滴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使居民区能源浪费现象显得相当突出。检查我们的行为,司空见惯的“无意识浪费”,在家庭生活中浪费掉的宝贵能源实在太多了。习惯成自然,且有很多浪费现象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又习以为常,因此在节约家庭能源方面考虑得不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改掉那些不经意的浪费“习惯”,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举手之劳。
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家庭节能环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很容易进行,做好家庭的节能环保工作,不仅节约了资源,也为家庭节约了一定开支,一举两得。由此我们发出倡议:
一、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杜绝家家电污染。
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把白炽灯改成第四代LED绿色光源,在同样的亮度下,其耗电量只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但寿命却是白炽灯的50倍。
b、要选用无氯绿色环保家电和太阳能家电系列,比如:使用太阳能发电器、太阳灶、太阳能灯、太阳能帽、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热水器、地板采暖系统等,既节能环保,又安全方便,既为国家的节能环保工作做出贡献,又使家庭引导了绿色生尚生活新潮流。
c、选购空调时要考虑最适合房间大小的匹数。而且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
d、冰箱内贮存食物不宜过满,冰箱内食品之间及食品与箱壁之间应留有100mm以上的空隙。 这比紧贴墙面每天可以节能20%。
e、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一般合成纤维和毛丝织物洗涤3~4分钟,棉麻织物洗涤6~8分钟,极脏的衣物洗涤10~12分钟。
f、电视机不要开得很亮,音量也不宜过大,因为每增加1瓦音频功率,就要增加3~4瓦电功耗。
g、使用电饭锅最好提前淘米,用温水或热水煮饭,这样可以节电30%。
h、电饭锅用后立即拔下插头,当锅内温度下降到70摄氏度以下时,它会断断续续地自动通电,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
i、普通玻璃窗只要贴上一层特殊节能膜,室内温度起码降3℃, 如果阳光更加猛烈,温差会进一步拉大,节能效果更加明显。据介绍,采用这种节能膜后,不仅能过滤紫外线,节能效果达到30%,而且使用期限长达20年。
二、全家动员,全面加强环保节能的思想认识。
首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自身必须牢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做到“环保节能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把节能保护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表率。其次,着力培养孩子的节能环保意识。家长可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领孩子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体验环境美,然后再领孩子到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让他们目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场景。通过这种对比,让孩子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最后,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节能环保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把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购物时,要注意选择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从自身做起,认真搞好家庭卫生,努力创造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这样,通过教育孩子,一方面加强了家长本身的节能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着实减少了家庭的开支,还能为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作出贡献,可所谓是“利大无穷”。
三、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是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因此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据统计,就按某市共1700万常住人口,有600多万户家庭来讲,如果每家每月节约1度电,一年全市就可节电6000万度,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厂的发电量;如果每家每月节约1吨水,一年全市就可节水6000万吨,相当于一座80万人口城市一年的生活用水总量。
时时刻刻注重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推广使用节水型水阀和卫生洁具;用水完毕随手关闭龙头,别让水空流;随时检查维修水龙头阻止滴漏;提倡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节约用水,用洗菜、淘米水冲厕所、浇花;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如果将漂洗的水留下来做下一批衣服洗涤水用,一次可以省下30-40升清水;慎用清洁剂,尽量用香皂,别让水源污染,时时告诫我们自己,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四、节约每一张纸,使用再生纸和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目前,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我国造纸业年需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我们使用、消耗大量的纸张,实际上是在消耗森林资源。现在,地球上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气候变化、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等。保护森林,减少开采量,就需要削减木材的需求量。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原料,减少35%的水污染。每张废纸至少可以回收再生两次。因此,应提倡积极回收废纸、尽量使用再生纸和双面用纸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优势,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尽量使用电子媒介修改文稿,努力减少纸张消耗。节约用纸则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最好措施。
五、节约每一升油,减少空气污染源。
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近距离出行尽可能使用自行车或者步行,给城市的交通减轻一点负重;减少公务用车,在不影响公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独自用车;紧急公务活动确需使用公务车辆时,尽量集中乘坐。让我们人人来做公交族,个个争当自行车骑手!
另外,如果是自己开车,可掌握以下节能环保技巧:1、如果开车时巧用空挡滑行,一辆1.6升排量的家用轿车每月可以节约10升汽油;2、起步时离合器不能松得太快,否则既耗油又易熄火;3、提高速度时应轻加油门;4、在遇红灯或前方车辆刹车时,不要高挡冲到跟前时才猛踩刹车;5、汽车行驶过程中,要注意看水温表,发动机正常的水温应保持在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之间,如果过高或不足都会使油耗增加;6、时常检查轮胎的气压,以保持在最佳状态,轮胎气压不足会增加耗油量;7、不要随意更换轮胎的大小,选择更宽的轮胎或许让车看来更有“跑车味”,但轮胎越宽,车轮阻力越大,燃油消耗量就越多;8、用黏度最低的发动机油。发动机油黏度越低,发动机就越“省力”,也就越省油;9、不要热身过度。有些车主喜欢在早上开车前,先热身再上路,但热身太久会更耗油,可以先让车慢慢行驶一两千米来达到热身效果;10、不要超速。对一般汽车而言,80公里的时速是最省油的速度,有统计表明,每增加1公里的时速,耗油量会增加0.5%。还有一些节油窍门是在驾驶之外的:轮胎气压不足会增加耗油量;尽量用黏度低的发动机油,这样也能省油;开启空调要确保窗门紧闭;定期清洗隔离尘网可以节省30%的电力。
六、每个家庭都应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庭做饭时要量力而行,饭不在多,而在于要营养均衡,暴饮暴食或吃饭过饱,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更要杜绝奢侈浪费,父母要给孩子做好表率,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七、少用一次性制品,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
现代化生活充斥着许多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环境污染。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应当成为新的社会风气,新的生活时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让我们摆脱“一次性消费”的诱惑,我们可以用充电电池代替普通电池;用手绢代替纸巾;用瓷杯、玻璃杯代替纸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用自动铅笔代替木杆铅笔。如果经常在外出差吃饭,可随身带双筷子、带个勺子,带上牙刷、牙膏、剃须刀、洗发水等等,使生活处处皆环保。家庭出游,更要身带各种物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及浪费。同时,也要劝说周围的朋友,将节能环保根植于每个家庭。
八、自备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在我们的生活里,塑料袋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是在大小超市,还是在菜市场和街边的小摊贩那里,给顾客提供塑料袋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些消费者在购物时过度依赖塑料袋。那些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大部分消费者把超市塑料袋带回家中当垃圾袋使用,丢弃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大敌。
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为100多万吨。如果平均每个塑料袋铺开是0.6平方米,那么每人每年弃置的塑料薄膜面积达240平方米。而一些街头小贩用的塑料袋还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应该是我们首先倡导的绿色生活。
家庭用塑料袋,更是白色污染中的重点,无论是超市购物,还是街头买菜,都少不了塑料袋。因此,各个家庭都应该外出买菜时自带竹篮,美观又环保。
九、注意日常生活小细节。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垃圾,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垃圾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各个家庭朋友们,全民动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绿色、健康、洁净的生活空间。
让我们积极响应倡议内容,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地球,让我们大家都自觉地来做环保节能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实现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15
发表于 2009-1-20 21:40:59 |只看该作者
学校内有学生用了不到一半的纸就扔掉,太浪费了。罪恶的人类: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人类,你们有何感想?从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对于每个人从未停止过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应”的,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举一个例子:我国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河流,但现在它已是鱼虾绝迹的污河,又为我们的地球母亲添多一道疤痕。这,不是给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吗?
由此,我郑重地向仍未觉悟的人们建议: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2)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1)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
(2)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倡导同学门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环保建议书
环保局局长先生:
您好!
我是XX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我从小就在XX市长大,XX市是怎么变化的,我都看到了。从一个不知名的城市变成了一个中国绿色城市,开展了民歌节,南博会……
现在在南宁,到处可以看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等字样。在马路边上,各种各样的垃圾桶美丽极了。最近,大家都提倡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分开。
可是,我觉得光有分类是不行的,要在垃圾桶上写一些可回收一类的垃圾和不可回收的一类垃圾的种类,不是每个人都想我们一样接受知识多,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和不回收的垃圾是什么,想那些民工,他们不知道,就会乱丢一气,这样反而不好。不仅起不到环保和垃圾分类的作用,反而会给那些垃圾场的工作人员带来工作的困扰。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蛮严重的问题。
有一天,我和妈妈还有姥姥一起去坐公共汽车,想要去烈士陵园扫墓。开始我们是开开心心的出门啊,可是当我们去公共汽车车站等车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一个垃圾桶,里面的垃圾已经发臭了,路过的行人纷纷五着鼻子绕到走,我们走过的时候一会闻见一股很大的腐臭味。
后来,我在去过的地方,凡是有垃圾桶的,我就仔细观察有没有臭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现在的垃圾桶都是固定的,不像以前那种可以把垃圾倒出来,可是为什么会发臭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垃圾桶是固定的,那些环卫工人早晨清垃圾桶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表面的垃圾捡出来,并没有清理到底部。有一次,我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不把垃圾清理干净?他们说不是不想,是因为垃圾桶是固定的,所以手不能伸到底部,垃圾又不能倒出来,所以就只能把垃圾留在里面了。
由此可见,垃圾桶发臭,不是因为环卫工人不尽责,而是因为垃圾桶的设计有问题。我在此希望,为了XX市的美丽,为了空气的清新,请市长叔叔再叫人设计过一些既实用,有好看的垃圾桶,不要再让那些臭味来污染我们清新的空气。
署名
日期
校园环保文明倡议书

为相应全民全球健身,倡议我校全体同学、教职工,从我做起,从班级、宿舍及个人所在家庭做起,将日常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纳入环保文明化与科学化、健康美好化的轨道上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去行动:

一.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处处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等等,节约要从零星点滴做起,杜绝各种流失与浪费资源的漏洞与死角;各个方面的物质、物资消费使用都要追求节俭化,科学合理化,绿色环保化--即从购物到使用(消费)直至结束全过程都要合乎绿色生态环保的无害化、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化等要求。

二.废纸、废塑料、废旧金属等等所有可回收利用的物资都应尽量分类回收,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污染。为此,建议各班级、各宿舍等单位设立废旧资源回收箱......回收资金积累起来可以开展文体与健身及艺术与科学等活动,对于健身活动,在此特别推荐简单宜行且综合性强的踢毽子活动。此项也应推广到学校所有成员各自的家庭生活中。

三.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理念与知识,学习掌握有关环保知识与技术;要充分认识当前国家与地方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高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意识,要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家园--所有人也只有一个身体,节约循环使用好各种东西”(摘自网易环保论坛),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与建立循环社会、循环生活这一科学发展观、科学生活观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树立没有大家美好就没有小家安康的意识,树立环保伦理道德与环保法制意识;追求崇高意义与生命无限价值的大写人生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精神的和谐--即自我身心之健康、健美与和谐。总之,通过不断学习努力,立志做有益于地球环境,有益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新人。

四.社会是个大学堂,以上倡议对人类社会整体与各个局部同样适用。希望广大同学、同事,既能从自我学起,从自我做起,又能将新世纪环保、健康理念向全社会各个方位传递,使之尽人皆知、尽人皆行......


广大同学、同事们,面对全球一体化紧密相关的新世纪地球村时代,北京2008距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携手同心,以实际行动为大和平的绿色奥运--这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同一首歌”去加油添力吧!浪费资源:
水,这种地球上的基本物质,是多么的值得我们赞美啊!是她,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她,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还是她,使生命继续发展,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发达。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是毫不夸张的。
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诚然,从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现直到现在,水一直在为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从未停息。但不知大家可曾想过:水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为的破坏。当然,我们不能埋怨上苍对我们的不公,给了我们一个缺水的星球;相反,我们应当感谢老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但,就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我们人类还在不断地浪费、破坏水资源。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排入练、榕两江,致使两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仅达3类标准,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类似南澳这种海岛县,其用水均靠“老天安排”——其所有山塘水库包括引洪工程的集雨面积也只占31%,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依然困难。由此可见,适当处理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然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严重,由水而引发的战争日渐增加。例如,中东所有资源中,最容易引起危机的是水,中东的水比石油还要贵。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缺水严重,中东已连续十几年干旱,面临严重水危机。小小约旦河孕育了二大宗教,是中东争夺最激烈的水源,中东四次大战都和它有关。约旦潭为以色列的主要水源——加利利湖提供三分之二的水量。1955年约翰斯顿协议规定了各方的水量,但只有以色列签字,阿拉伯国家20世纪60年代要截流约旦河。1965年以军炸毁叙利亚的截流设备,阿以都有把摧毁争夺对方的水资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发源地戈兰高地。叙以谈判的难题之一,以色列坚持占有绝大部分约旦河西岸水源。目前巴这水资源完全由以方控制,人均水量只有犹太定居者的四分之三,而付费却要高二倍。巴这不得不超量抽取地下水使水质恶化,加沙地带地下水已盐碱的无法使用,暴力冲突以来,巴这水资源无人管理,缺水更甚。
中东三大水系,沿岩国至今无分享水资源的全面协定,争端不断。尼罗河流经10个国家,由于上游的埃及就受影响。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本国水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却引起了上游国家的不满。一有争端,苏丹便威胁要断流,埃赛俄比亚1991年和苏丹签定协议,每年可取40亿吨河水,埃及极力反对,土耳其水资源丰富,土耳其建成水南减少了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流量遭到了两国的强列反对。土耳其和以色列达成协议,把马那夫加特河水用世轮运到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也在考虑向土购水。土耳其希望发挥水大国作用,促进中东的合作与稳定。以色列希望土耳其共增加对叙利亚的供水。以换取叙利亚对加利湖边界的让步,但土乐其对复杂的阿以纠纷望而生畏而拒绝卷入。
可见要想使用权水资源短缺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缓冲。是非常不容易的。唯一的办法是节约用水,在这方面,以色列做得比较出色。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七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近70立方米,不足中东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1/8。然而,正是这块贫瘠的缺水土地上,以色列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化化农业,令世界惊叹。
农业曾是以色列立国之本,1952年,以色列以耗资历1、5亿美元,历时10年建成了145千米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60年代中期推广了滴灌的科学用水方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腾飞。以色列农业人口由60%降为3%,一个农民能养活90口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8万美元,跃居世界前12名。以色列极为珍惜水资源,视水为生命线,节水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式程。因此,取得了成功。
水,让碧草变得更绿。
水,让花儿百花齐放。
水,让大树挺拔。
但你在一天天憔悴。
在一天天衰老。
在一次次的流着眼泪。
如果人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世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16
发表于 2009-3-3 03:29:58 |只看该作者
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过剩,情愿将那些食品倒掉都不廉价卖给贫困的人们。
现在世界又发生了金融危机,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那些搞建筑的不去建了又拆的话,那他们可能有时就没事可做了,就挣不到钱了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UID
238419
帖子
650
主题
6
金币
12
激情
500
积分
77
注册时间
2007-6-17
最后登录
2023-1-21
17
发表于 2009-12-20 21:20:52 |只看该作者
哇,好长的一课啊,要好好学习才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UID
157968
帖子
518
主题
3
金币
2
激情
355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06-5-5
最后登录
2015-9-10
18
发表于 2009-12-27 17:59:40 |只看该作者
看到浪费掉的东西,真是让人觉得心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UID
162877
帖子
67
主题
1
金币
0
激情
0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06-6-17
最后登录
2009-12-28
19
发表于 2009-12-28 15:16:05 |只看该作者
浪费是可耻的,希望人人节约,人多力量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0
发表于 2010-1-1 02:50:39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一个人一次浪费值不了几个钱,但是每天浪费一点,一生加起来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如果全世界几十亿人口加起来就更不得了了,假如那些被人们浪费掉了的东西可以突然一下子从天而降掉到那些贫困人们的面前该多好呀,那么可以拯救多少人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