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1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情] 探秘中国电信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 10:19: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第一部电话出现在上海。用电线传递声音的设想是法国的布尔瑟在1854年最早提出的。1861年,赖斯实验成功。1876年,苏格兰人贝尔关于制造电话的专利获得批准,此后迅速发展。电话于正式发明的第二年即1877年就进入了上海。是年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托西方人造电话机一部,其电线由金利源栈房通至总局公务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电话。此后,电话逐步在上海推广。  1882年2月21日,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正式开设了第一个电话局,设置了一部人工交换机,并在租界内的马路上架设了话线杆。25家客户成为上海首批电话用户。这个电话局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市内电话局。
  早期的电话学名叫磁石式电话,用的是电池,拨打要靠手摇。与现在的程控电话直接拨号通话不同,这种“摇把子”必须先接总台。总台接线员看到对应的线路显示灯亮了后,将接线柱插入亮灯的插孔,然后接线员问:“要多少号?”得知号码后,接线员再将连线的另一个接线柱插入对应号码的插孔,双方这时可以进行通话了。
  由于史料缺失,对于上海最早的一批电话号码不得而知,但北京电视台栏目《身边》在2008年5月的一期节目,曾探访到了北京最早的一批电话号码。栏目组找到了清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的一本电话号码簿,上面记载了最早的北京电话号码,只有一位数。号码“1”到“6”是电话局内部使用的,从“7”号开始变成民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号码的位数也在不断增加。两院院士罗沛霖曾在一篇中国电信发展史专访中回忆说,小时候印象中,也就是1920年前后,北京电话号码已发展到了两位数。当时他的父亲担任首都电话局的局长,他由此得以接触到早期的电话。当时北京这些两位数的号码,总数不过几百个。
  早期的特殊紧急号码又是什么样的?民国初年,规定火警报警专用电话号码,全国各地都不同,北京最早公布的两个火灾报警电话号码:一是“09”,一是5局0100。
  而作为民国时期重要城市之一的南京,当时的救火机构分散在全城,电话号码也不尽相同,比如消防总队为33884,消防队第一分队为21692,首都救火联合会为24828,共有21个之多。当然,如果记不住那么多号码,也有省事的法子,直接拨打统一电话“72-74”,除了火警,盗警、警察厅、急救医院等,也可以通过这个号码转接。这么算下来,南京当时光是有关火警的电话就有22个,不过早期的电话都需要人手工接通,效率自然高不了。一旦遇到紧急事件,更是如此。在上海消防网的“消防史话”栏目中,可以查阅到早期民国关于火警电话的新闻报道。其中一则新闻是来自民国六年也就是1917年的《民国日报》,描述由于电话转接太慢,救火联合会申请了一部专用的电话直拨机器。
  电话,在当时被人称为德律风(Telephone),刚一出现,即令国人大为叹奇。在进入中国多年后,依然有很多人对于用一根铁丝、在数里之外就能互通信息,感到大惑不解。由此,难得打上一次电话的人,往往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讲话。
  在南京档案馆的一本书中这样描述:“不常使用长途电话的人,往往在说话时神情紧张,用力地高声讲话,反而使对方听不清,而且人在紧张时,最容易遗忘要说的话,一句话要反复讲述好几遍,相当费力。这是不必要的。”其中还有大量关于教你如何使用电话的内容,文中这样写道:“通话时,嘴唇与话筒的距离最好在一英寸左右。语音高低适中,太高了对方听不清楚,至于说话的快慢,最好每个字中间有适宜的空间,顺着自己的情感意旨,来决定快慢。总之,神经不要太紧张,最好仍然保持平常谈话时的心情,这样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向。因为用电话通话,不比对面相谈,可以拿面部和动作表情来补充,所以要注意不要把话说变了质,使听的人听不懂,甚至发生误会。”
  不过除了注意别“忘词”,这本册子同样描述了打一次电话尤其是长途电话,过程有多费事。册子记载当时南京的长途查询台,只要拨打号码“116”就能查询异地号码。如果想查综合服务信息,比如火车班次、剧院节目等,可以拨打服务台电话“115”。这些都跟现在的“114”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毕竟有电话的单位或个人是少数,因此如果对方没有安装电话,也没有电话号码,又要长途通话,怎么实现?当时的电话局也顺势推出了“叫人”服务。比如家住南京的老张要给上海的朋友老宋打个电话。而老宋家正好住在当地的电话局附近。这样,当老张在南京拨到上海电话局时,上海那边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跑到老宋家去“叫人”。
  翻阅民国南京的老电话簿,可以看出当时的南京金融业、商业和教育业都颇为兴旺发达,民营经济数量繁多,银行、饭店、学校、煤油等信息在电话簿里占了大头。比如当时位于下关复兴街3号的马步记煤炭号,号码为90001;位于升州路的“李华兴百货号”,号码为90002;位于珠江路口的珠江食品公司为90006;等等。
  在南京档案馆,一本来自1930年左右的《申报画刊》,广告里大多附带了电话号码信息。比如位于上海外滩17号的美商友邦银行,号码为17725,东方饭店为64212。在民国37年也就是1948年出版的《南京电信》杂志上,同样刊登了不少广告电话,比如重庆商业银行南京分行为22843,南京市储蓄质押信用合作社为21964,复兴村食品号为90189。
  我们初步估算了查阅到的民国广告,在登广告附号码的机构中,各类银行和贷款机构占了大多数,排名第二的是饭馆。可以推测,当时有钱装得起电话的民间机构,主要也是这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