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247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 司马懿真的识破诸葛亮的破空城计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1 17:12: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看完三国一直最大的纳闷就是空城计, 其他人都在赞颂诸葛亮的高超计谋和嘲笑司马懿的胆小谨慎,呵呵 我个人认为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司马懿乃一代神人,虽然智商不及孔明,但他也不是吃素的.聪明和谋略也是数一数二的. 其实当时局势很微妙.我认为; 司马懿可以完全工攻进去,就是有埋伏又有多少呢,司马懿大军15万,你的埋伏能有多少呢,死个5万捉住孔明灭了 心头大患多少爽啊? 这就是英雄对英雄的博弈, 诸葛亮也猜到司马懿的心思,有个大略的估计.他的军权也是曹操ZF的心患.如果灭了诸葛亮,对于曹家的奸诈的人来说下个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司马懿自己的野心也就到此了,但当时还羽翼未丰,孱弱的曹家还要依赖他军事才能.如果竞争对手灭了,他也就下岗了. 所以诸葛亮也就摆个空城给他看,想你司马懿也不是傻比,你进来我大不了做阶下囚,而你呢? 所以司马懿勒马思考良久,大呼,"他神情自若,恐防有诈,撤军!" 其实疑点特多. 这无法考证,但是我的一个思路. 大家各抒见己,谢谢指点!  
再此祝福各位朋友新的一年,每天好心情!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
发表于 2010-12-31 17:14:54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不进诸葛亮“空城”的原因
孩提时的直觉,有时真的是不可忽视的。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小孩子有时却会觉着很奇怪。小时候听大人讲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时,心里就一直纳闷: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
  后来一天天长大,读《三国演义》了,这个问题仍旧作为一个巨大的问号,一直都悬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久久挥之不去。
  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司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样,似乎总显得过于草率了,况且也难圆其说。是啊,连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将空城包围起来再说(反止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
  然而没有!这些措施一样都没有!这些个连我们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显而易见的现成办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面对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应竟是——退兵!太反常了!而这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邪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
  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曹操在世时,就对司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后来到了曹睿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的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中国人的“聪明”就体现在,打仗也好,竞争也罢,不喜欢凭“实力”,不喜欢靠“真本事”。好比这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枪地去跟司马懿干。这诸葛亮每每遇到强劲敌手时,通常更喜欢跟对手搞阴谋。这不,他仅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就把这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
  诸葛亮使出的坏点子叫“反间计”。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的那班同僚们,像很多中国人这种时候通常都会表现的那样,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真正肯替他求情说话的,极少。幸亏大将军曹真可惜他司马懿是个难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去养老了。
  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朝廷上上下下,竟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氏的社稷就危险了!
  事情有时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国家的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往往却反而倒是好事,是机会。这说法看似荒谬,却被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着。司马懿的复出,就正可做个极好的例子。魏国面临着的严重危机,使魏主决定重新起用司马懿。而那本来已打算着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竟然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
  司马懿是何等人物?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还不明白个中缘由,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授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较高低。有诸葛亮在一天,他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天诸葛亮一旦不在了……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虽然势单力孤,此时虽正是歼之灭之的大好时机,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却不能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比如,在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一旦抓住了诸葛亮,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既然魏国不再有致命的死敌,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动不动就激烈地“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之死地。
  中国的事儿往往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不是干不成的,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的利害考虑,有意地设置障碍,成心地不愿去干成它!而在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内耗”,也向来都是一道异常可怕的“风景”。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敢无视之?断然地决定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同时也就为自己留出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我想,这或许才是司马懿最终没有派兵去拿下那唾手可得的“空城”,眼睁睁放走夙敌诸葛亮,那难以向人明言的苦衷吧?朝中残酷的倾轧与“内耗”,或许不能不成为这位“平西都督”作出一项决定时,无法不时时去反复掂量与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他的“工作环境与背景”。他司马大将军虽已赶到了“空城”的城下,虽已眼看着胜券在握了,但就在此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书中的司马懿,竟突如其来地下令撤兵了!
  大凡是读过一点点“三国”的人,对“空城计”的这段情节,当然都肯定是熟知的。这一明显反常的决定,若稍稍去加以思索,你便会发现很多的疑问。正是这种种蹊跷和疑问,引起了我对此进行探究的强烈兴趣。而随着这一探究的逐渐深入,我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的“空城”,进入到了弥漫着重重迷雾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进入了这一传统中那黑黢黢的深层结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3
发表于 2010-12-31 17:19:18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假中“空城记”
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的那么傻?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他突然撤兵的唯一理由。只要他稍微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军先将城包围起来再说。司马懿手下带着15万大军,倒要看看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能征惯战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竟然连这些都没想到。
  退兵。太反常了!而这一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的“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
  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而且充满着艰险。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曹操对他存有戒心,曾对人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曹睿时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与诸葛亮对垒,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诸葛亮并不真刀真枪地去跟强敌司马懿干,而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反间计(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就把这个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曹睿中计且不说,可悲的是司马懿那班同僚们也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大将军曹真惜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保不住了,他只得回老家养老了。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战屡胜,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曹魏的江山要危险了,司马懿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临危受命为“平西都督”。司马懿心中明白,在某币叶意义上讲,这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本人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决高低,有诸葛亮在一天,他刮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诸葛亮不在了……
  而今,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势单力孤,此时虽正是歼灭他的绝好时机,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不得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比如,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一旦抓住了诸葛亮,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于死地。精明老道的司马懿才不会去步前朝韩信“狡兔死,走狗烹”悲剧的后尘。许多事儿往往就是这样,不是干不成,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利益考虑,有意设置障碍.成心不愿去干它。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断然决然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为自己留出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空城计”这段情节当然都熟知。对司马懿没有敢进人那小小的“空城”这一明显反常的决定,若稍稍去加以思考,你便会发现很多的疑问。正是这种种蹊跷和疑问,引起人们进行探究的强烈兴趣。而随着这一探究的逐渐深入,我们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的“空城”,进入了那微妙而复杂的深层结构:内耗,内乱,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团结,凝聚,国运吕,国力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4
发表于 2010-12-31 17:20:10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空城记

司马懿在我眼里他远比诸葛孔明更加的可怕,这个人经权变达,能够隐忍,绝不下于历史上的贾诩,统兵作战能力他不下于周瑜,战略眼光他不下于郭嘉,内政建设他不下于荀或,决胜千里又不下于孔明,说他是全才一点都不为过,我曾一直怀疑历史上的他根本不是战不赢诸葛亮,而是根本不愿意战,鸟尽弓藏这种事在任何时候终是屡见不显,无论是对孔明还是对曹爽他总是一副隐忍的样子,但每每关头总是给你致命一击,他一生战绩辉煌,不仅十五日破孟达,一年之内破公孙,更曾经击败过孔明,陆逊等一代名将。
而且我一直觉得那场旷古硕今的空城计完全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智者之间的摊牌。智慧如诸葛,或许他早就看出了司马懿隐忍的窃国夺权计划,他或许早就明白如果司马懿杀了自己,蜀国就会立刻灭亡,那么身为拥有魏国全国兵权的司马懿必然会被那些曹氏宗族的人再次架空,那么最终的结果便会直接导致司马懿全盘计划落空。这个时候的司马懿羽翼尚未丰满,一旦三国实现和平,或则魏统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马懿的死期。有了诸葛这位强大的对手,才有司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后发家的资本。
  我猜测诸葛便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赌上了一把,果然深明其中厉害关系的司马懿放了诸葛亮这位老对手也是老朋友一把。可惜后人只看见诸葛亮的空城计,却不知道背后的玄机,充满了各种利害关系。
  举个简单的推理,就算是对方拥有满城驻军,可我方依然有十五万大军,比敌人只多不少,这个时候试问哪个带兵的人会放弃攻城?就算明知道有阴谋也不会放弃,最差也会让先头部队试探着进攻一下,哪次历史上的攻城不是这样?况且司马懿的探子怎么也不会不给他起码大致的描绘下蜀军的兵力分布。就算诸葛在城内埋伏了兵马,其数量也应该不可能太多。何况司马懿手头正是其主力兵力,就算是硬碰硬也是不落下风的,司马懿善于攻城这点勿需质疑,何况面对的是对方的空城之势,就算牺牲相当部分人员,又何妨呢?随便牺牲一点士兵就可以探得虚实,我可不认为司马懿是那种怜惜士卒的人,如果赢了那么不仅仅是得到一座城,更能俘获对方的精神支柱诸葛孔明,更不用说蜀国的精英尽数的都在城里了。
  或许聪明如他越是明白这一点,他就越知道,此战必胜,但蜀国也必然会因此而立刻灭亡,自己隐忍多年苦心建立起来的势力便会烟消云散,最后估计也会劫数难逃,纵使别人放过他也,他也会就此平淡一生,但他恰恰却不是那种甘于平淡的人,所以他要保存实力便只有放了孔明,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这就可以说明,司马懿绝对不会是害怕中诸葛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情,这就是诸葛的摊牌。司马懿有自己的底线的,所以退兵,再做打算,宁愿自己背负上失误的责任。一个人能够如此的隐忍,确实非常不简单,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成大事的气量,更是一种自信,事实证明他最后果然赢得了整个天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5
发表于 2010-12-31 17:21:33 |只看该作者
专家解读“空城计”司马懿诸葛亮互利共赢
《三国演义》里众多的故事让每一个“三国迷”都大为过瘾,其中“空城计”更是引人思考,千百年来,围绕“空城计”产生了数不清的历史疑问,诸葛亮是否真的空城退敌?“空城计”的赢家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昨日,长春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振昌在省图书馆作了一场精彩的《千古谜团“空城计”》的讲座。 张振昌先为读者讲了“空城计”的梗概,大体意思是司马懿率兵来攻,而此时诸葛亮手上没兵,只好把四个城门全部打开,只派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书童,坐在城楼之上弹琴。结果,司马懿的大军看到此情景,大为惊诧,司马懿认定诸葛亮其间必有“诈”,所以弃城而走。 “但仔细想想,这并不合逻辑”,张振昌说,第一,怕城中有埋伏,为什么不派人进去看看,探个虚实?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三国演义》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司马懿带着十几万大军,围城三天,围而不打也行啊,不至于掉头就走,“所以说,这其中必有缘故”。 “这其中缘由就是四个字——政治默契”,张振昌说,“空城计”实际上就是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的“隐语”的创作方法,在空城计故事中,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揭露了司马懿与诸葛亮达成政治默契,是十足的政治野心家。 张振昌说,“这个政治默契应从司马懿在魏国的仕途谈起”,司马懿的仕途起落是很大的。几个同僚用计差点把他弄死,是曹真惜才保全他才得以存活,后来曹真数败于诸葛亮,司马懿才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孔明的“功劳”。要是有一天孔明死了,他在魏国的作用就没有了,他就会被人排挤。于是,在这小小的空城面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不会做那种“狡兔死,良弓藏,走狗烹”的事情,结果他带着大军,拂袖而去。 至此,空城计圆满落幕。诸葛亮兵退汉中,泪斩马谡,自贬三级,稳定军心,以图来日东山再起。司马懿大胜中略有“小失”,使魏国暂得安宁,也保住了自己得到的权势,为以晋代魏打下了基础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