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来居伴奏网

标题: 花鼓戏—刘海砍樵—小刘海在茅棚 [打印本页]

作者: 秦棋舒画    时间: 2009-6-11 14:44:13     标题: 花鼓戏—刘海砍樵—小刘海在茅棚

本帖最后由 南冠草 于 2013-11-18 22:28 编辑


湖南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选段!
(走哇!)
小刘海在茅棚别了娘亲
肩扦担往山林去走一程
家不幸老爹爹早年丧命
丢下了母子们苦度光阴
叹老母眼失明无人侍奉
心只想讨房亲撑持门庭
怎奈我家贫穷无衣无食
谁愿意来与我定下婚姻
一路上胡乱想神魂不定
到山林见干樵真爱人
放下这扦担把樵砍
挑起这柴担转回程
作者: 秦棋舒画    时间: 2009-6-11 14:46:28

湖南花鼓戏,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湖南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他们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概括: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把板眼扯烂或挤拢”等,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丰富了花鼓戏曲调。所谓“变手法”,是转调与变奏的结合;“改尾巴”、“换骨头”是改变调式和骨乾音;“翻上去”、“落下来”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烂或挤拢”就是节奏扩展或压缩。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过去,由于花鼓戏遭受封建迂腐势力的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花鼓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类:1、川调,2、打锣腔,3、洞腔(即师公腔),4、小调。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味特别浓厚。打锣腔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得名打锣腔,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洞腔,源于师道音乐,所以,也称师公腔。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为正调,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或“起承转合”为结构形式,反复运用。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湖南花鼓戏从劳动人民群众中来,丰富了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 《刘海戏金蟾》是湖南传统花鼓戏中最著名的戏曲,该选段是此剧中有名的、也是刘海出场的唱段。希望朋友们喜欢!
作者: 竹棍要饭    时间: 2009-8-26 06:41:55

第一次听着作品,亲 切
作者: 羊娃    时间: 2009-8-30 00:43:31

很认真的听了里面的伴奏乐器,那个筒子比较感兴趣
作者: 秦棋舒画    时间: 2009-8-31 15:42:49

谢谢朋友们来听戏!~~~~~~
作者: lee2009    时间: 2009-9-23 12:35:24

唱得很好啊~~~我喜欢你的唱腔
作者: 秦棋舒画    时间: 2009-9-25 14:06:28

这是我们的家乡戏,谢谢你喜欢!
作者: LJ2661    时间: 2009-9-25 15:43:06

哈哈   好久 没听到  这样的 唱腔了。。。 小时候听的最多的  是  刘海 砍樵。。希望 听到 楼主的  更多作品。。咱们是   老乡哦。。。。。。哈哈哈哈
作者: 蚝哥    时间: 2009-10-31 07:52:57

喜欢楼主的演唱,很不错的,支持你。




欢迎光临 仙来居伴奏网 (http://www.xianlai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